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科技促进年农垦打出“组合拳”(2)


时间:2012-12-24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点击:

    放眼全国农垦,科研与推广体系建设正不断取得突破,各垦区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大力推进。黑龙江垦区广泛应用保护性耕作、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控制、节水灌溉、航化作业等新技术,重点打造了建三江国家级科技园区、2000公里科技示范带等一批新的科技平台,建立起了“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的农技推广网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建立起集农、林、牧、机、气等多业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农技推广站。


    围绕主要农作物推广增产稳产、节本增效、循环农业等技术,实现农垦新技术先行先试、集成应用、示范推广“三级跳”

    宽阔的水库,四周被甘蔗林环抱,若不是装着生猪的车辆驶出场区,你绝不会将这怡人的环境和养猪场联系在一起。

    在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原种猪场,副总经理邓志欢向记者介绍,早在2008年他们就建设了国内首家空气过滤种公猪站,引入分胎次饲养工艺,搭建大跨度钢结构猪舍,采用水泡粪、全自动喂料、水帘降温等工艺,有效阻止了猪蓝耳病等疫病的传播,育肥猪月增重由18.4公斤增加到23.3公斤。“特别是自动喂料系统的运用,极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每人可饲养商品猪4000头以上,是传统养猪数的7倍。因为我们的先行先试,这些技术已开始在周边农户推广开来。”邓志欢很是得意。

    记者了解到,今年农垦系统在138个养殖单位开展高产攻关,比去年增加24个。与畜牧养殖一样,农作物种植要想节本增效、提高产量,科技的价值则更加凸显。

    甘蔗、刨花板、酒精,这三者在外人看来是毫不相干的东西,但在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因为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循环农业技术的运用,使得它们之间产生了联系。

    记者采访时,恰逢公司2012/2013甘蔗榨季启幕,装满新鲜甘蔗的车辆排队等候卸车。“公司在节能、节水、循环水灌溉甘蔗等新技术、新工艺方面舍得投入,虽然短期内增加了支出,但几个榨季下来一算总账,这些投入不但没有成为企业的负担,反而换来了甘蔗产量、蔗糖质量和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值!”公司董事长曹芳武对记者说。

    在农垦“蔗、糖、酒、浆、纸、生物化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思路的指引下,制糖公司将废蜜调配给农垦有关企业生产酒精,把部分蔗渣供应给有关企业生产纸张和刨花板;蔗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灰水经过过滤沉淀后,清水用于浇灌甘蔗,煤灰用于改善蔗地土壤,而滤泥则送给蔗农用做种蔗的有机肥;他们还与广西糖业研发中心合作开发功能糖和稀有糖,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从循环经济理念的逐渐铺开,再到各项增产稳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先行先试、集成应用,再到示范推广,农垦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今年,全国农垦粮棉等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比去年增加176个,总数达438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节水灌溉技术上,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在棉花、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30多种作物的种植上,建成喷、微灌面积1040万亩,并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完善的操作规程。兵团已成为我国在大田农业生产中节水滴灌技术应用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带动全疆地区推广应用1400万亩。目前,滴灌节水技术进一步扩大到东北、华北和南方的10多个垦区。

    科技聚力打出“组合拳”,农垦粮食生产创佳绩。今年农垦粮食总产达到670亿斤,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十年间相继跨越300、400、500、600亿斤四个台阶,粮食亩产达475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0多公斤。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