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1岁的老人,若是在城市里,或许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而在安徽省天长市永丰镇,二墩村农民华福昌却闲不住,经营着近800亩的水稻田。他说,这是因为背靠农垦才能干到现在,也是因为农垦教他科学种田所带来的实惠,让他坚持种下去。
11月底,记者在上泊湖稻业合作社统防统治专业队办公室里见到了华福昌。“以前自己种田毫无规划,更谈不上科学种田了,产量低,收入不稳定。”华福昌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在与安徽农垦倮倮米业公司的合作中,“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合作模式,让他规避了风险,而科技在耕、种、收、销等各环节的“保驾护航”,让他尝到了甜头。
的确,从前的“华大胆”如今已摇身变成现在的“华老板”。而在他的引领下,已有更多的农户跟着农垦、跟着企业走上了科学种田的道路。
2012年,农业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倮倮米业”的辐射带动和“种粮大户”华福昌的涌现,是农垦农业科技结出硕果的一个佐证。2012年,农垦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粮食等生产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科技“组合拳”。
加快种养业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研发,实现农垦在重大关键技术上的新突破
11月下旬,位于广西东南部的横县依旧潮湿闷热,广西农垦良圻农场大田里的甘蔗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农场甘蔗种植面积3.14万亩,甘蔗产量从2005年的17.92万吨提高到2011年的23.12万吨;亩产量由2005年的5.6吨提高到2011年的7.36吨。数字的增长,折射出甘蔗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和良种良法的普及推广。”良圻农场场长覃国平说。
从甘蔗地到糖料加工厂,一路走来,记者强烈感受到科技在甘蔗的种植、采收、榨糖等各环节的如影随形。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良圻农场按照“三早(早种植、早管理、早施肥)四大(大茎种、大马力、大行距、大水肥)”的管理措施进行落实,确保良种良法贯穿甘蔗生产全过程;在健康种苗推广上,农场2011年从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经脱毒处理的“新台糖22号”,通过在各分场的种植比较,该品种显现出优良的特性,受到种植户青睐,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新品种引进上,农场选择早生快长、好剥叶、茎径大、宿根性好、蔗种耐储存、后期不早衰和适应旱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在良圻制糖公司的榨糖车间,新型榨糖设备生产线的引进,做到了对每一根甘蔗的“吃干榨净”。
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是确保技术推广成效、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在广西农垦金光农场,记者见到了只有25岁的甘蔗种植户卢政,别看他年轻,却承包了农场430亩地。“以前根本谈不上机械化,种植规模只有几十亩;传统的V字型沟种植法,产量上不去,收入也低。”
卢政话锋一转,“自从承包了农场土地,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甘蔗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双平沟的种植新法,促使产量好比这甘蔗外形——节节高升。”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为卢政带来了丰厚回报,甘蔗亩产达六七吨,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卢政的成功引来周边其他农户的羡慕,纷纷找到农场寻求“合作”。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