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农业用地非常麻烦,仅仅是把重金属元素固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植物会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因此,要恢复土壤的植被功能,必须要把有害物质彻底去除。
理论上讲要将整个土壤翻出,“一寸一寸地去除”,价格也根据污染的程度不同而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政府或者个人弄不起的原因,上述负责人说。
因此,与他的公司合作的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门,由于当地的农用土地遭到严重的工业污染,比如泄漏事故等,才会主动要求进行土壤修复。而对目前已经普遍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现象,即便是有,也不会有政府部门主动要求化验或修复。
“技术现在是完全成熟的,但钱是难题。土壤修复正常按照50公分的深度计算,全国重金属污染的农业用地有多少啊,这是一笔巨大的投资。”上述负责人表示。
陈能场说,当年日本“痛痛病”爆发的地方,将863公顷重金属污染的耕作土壤全部换掉,历时33年,花费407亿日元。但这样的方法显然不适合中国目前的现状。
但是,他认为通过技术,对种植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再加上政府加强对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的严格检测,也能够降低污染作物进入市场。
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对生产出来的大米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超出一定安全范围的,严格销毁;介于一定范围之内的,可做工业原料使用;只有在安全标准之内的,才可以流入市场销售。
这样的代价并不算昂贵,他认为目前最大的难度还是国家各项管理、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肯花多少钱的问题。“涉及到整个政府的运作,资金从哪里来,对农民怎么补偿,谁来做,做出来的效果怎么评判,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