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河北沧州渤海湾“新渔民”:守望大港怀念贝壳堤


时间:2012-12-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
河北沧州渤海湾“新渔民”:守望大港怀念贝壳堤
冯家堡村,正在修补渔网的渔家女。 王洪山 摄
王洪山修复的渤海湾渔民老照片。 王洪山 摄
严冬时节,停靠岸上的冯家堡村南的渔船。 肖光明 摄

  中新网沧州12月17日电(陈国林 肖光明 崔涛)他们自称渤海湾“最后的渔民”,日子过得“黏黏糊糊”。他们言语间依然忌讳出现“翻个儿”之类的词汇,大多数人有了汽车和城里的楼房。冬季封海时节,他们热衷于“跑工程”、“找事做”,闲下来也谈论生态、海权和家长里短。

 

  又近年关,渤海湾阴雨雾雪天气持续。河北沧州渤海新区新庄回民自治乡冯家堡村,这个亿吨大港旁的小渔村,沉浸在怀念与希冀之间。

  记忆渤海湾:鱼美蟹肥,吃海鲜就像“嗑瓜子”

  驾车从渤海新区的黄骅港城区出发,十几分钟便到达冯家堡。还没入村,首先看到的是上百艘侧放在岸边小渔船,发动机已被防盗的主人拆走。旁边的小南河上,几艘铁皮船被冰水“困”在其中。

  陈金祥说,在冯家堡村另一侧的北河岸,也停放着这样的小船。冬天,只要看到这些船,就知道到家了。

  据介绍,这些渔船并不打渔,而是用来打捞米蛤,出售给养殖厂做饵料。因为严冬季节已经封海,这些船被拖拉上岸。村子还有100多条大型的出海渔船,目前停靠在不远外的南排河渔港。

  冯家堡大约有4000多人,大部分人以打渔为生,少部分村民到附近的公司、工厂上班。今年50岁的陈金祥当过雷达兵,是滩涂养殖的行家,除了投资入股一家海水育苗厂外,还经常到天津、山东一带“跑买卖”。记者在黄骅港城区一家照相馆遇到他,他热心地带记者来到冯家堡。

  照相馆的主人王洪山与陈金祥是朋友,也出生在冯家堡。他们说,以前的黄骅港是一片盐碱地,只有冯家堡和狼坨两个渔村。后来两个渔村又分成冯家堡、狼坨、渔沟和新村四个渔村。如今只有冯家堡人还出海打渔,其他几个渔村已很少有人出海。

  王洪山的老宅推门就是大海。他说,小时候躺在炕上睡觉,醒来就能听到海浪的声音。那是渤海湾渔民的“黄金时代”,常常让陈金祥和王洪山陷入童年的回忆。

  两人回忆说,小时候放学后,着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海边,脱光衣服举在头顶,涉水到渔船上找吃的。说到高兴之处,两人还将双手举过头顶,做出举衣服的姿势。

  当时的大海里海鲜数量很多,个头也大得惊人。“4只虾就有一斤多,而且每只虾都有近尺长,一个人吃三四只就饱了。”

  王洪山修复的一张老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渔民晚归时的情景。机帆船上,满满一舱的大螃蟹,头戴“前进帽”、身穿中山装的老渔民一脸自豪,旁边的孩子也满脸欢喜。

  至于渤海湾的特产梭子蟹,他们回忆起童年时的吃法时,也让记者感觉“奢侈”。“当时海家子没有青菜,菜就是螃蟹和大虾。满船的梭子蟹,我们只打开蟹壳,双手一挤,把里面的肉挤出来,挤满一盆后拿回家炒着吃。”

  渔家孩子的零食也离不开海货。王洪山说,小时候上学,随身带的也是皮皮虾和蟹爪,“就像嗑瓜子一样吃”。

  那时候,渔家“吃菜”时根本不吃蟹爪,只“招呼” 蟹肉。 大人要求孩子,吃完饭不能把筷子搭在碗上,也忌讳说话出现“翻个儿”一类的词。当地烙饼也不能提“翻个儿”,而是改成“划过来” ,所以有“海家子烙饼划过来”一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