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背景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一词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家庭农场什么样?生产经营状况如何?与传统的种植大户有什么区别?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日前,记者在安徽省天长市选择了8个家庭农场,逐一进行入户调研,了解家庭农场的实际经营状况,倾听家庭农场主的呼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研对象选取了大、中、小不同规模。这些家庭农场包括粮食类6家,蔬菜种植类和水产养殖类各1家,其中面积最大的为1200亩,最小的280亩,基本涵盖了传统农业主产区和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
天长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江淮之间,既是全国首批大型商品粮、商品油生产基地县(市)之一,也是优质水稻、小麦、油菜、水产品和生猪等5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同时,天长工业基础较好,全民创业氛围浓厚,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近2万户,私营企业近5000家。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这为农村耕地通过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以及种植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家庭农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此次调研主要涉及规模、土地流转、生产经营和融资服务等4个方面。总体上看,天长市家庭农场起步早,发展势头也较好,广大农户对发展家庭农场充满期待。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已达69家,预计今年年底将超过300家。
适度:不以规模论英雄
冒着毛毛细雨,走过一段新修水泥路和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位于天长市杨村镇沂湖村的自昆家庭农场。农场主赵自昆今年51岁,1997年开始承包村里的耕地种小麦和水稻,随后面积逐渐扩大至280亩,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今年3月正式注册为家庭农场。
一个家庭农场280亩的规模,是天长市发展家庭农场的一个侧面。适度规模经营是家庭农场的本质,但规模究竟多大合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在条件设置上,天长市颇下了一番功夫,先后多次召集优秀种植大户代表座谈,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最终明确土地流转面积在2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有技术、懂管理、讲诚信,连续几年经营较好的种植大户,作为登记家庭农场基本条件。
“从实际情况看,200亩可以视作一个家庭农场的盈亏平衡规模”,天长市大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宣有林算了这样一笔账:传统“一稻一麦”每亩成本约在1000元,按正常年景,水稻和小麦亩产分别为1100斤和1000斤,折价约2400元,再刨去每亩土地700元租金和雇工等各项零碎开支,每亩地年纯收入在300至400元之间。以一个200亩农场需要3个固定人力计算,人均年纯收入在2万元至2.5万元之间,这一数字与进城务工收入相当。
家庭农场规模小了固然不挣钱,但也并非越大越好。2012年水稻增产增收,让赵自昆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280亩地一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但他并不想就此扩大规模,主要原因是“人力跟不上,管不过来,面积大了反而会亏本”。有这种想法的农场主不在少数。
由于农业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低,一旦农场主管理能力跟不上,往往会造成亩均产量低、亩均成本高。在天长,农场主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经营能力,盲目扩张种植规模最终导致亏损的例子也是有的。“因此,农场主需要从自身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出发,选择合适的规模,不要贪大求洋、盲目扩张。我们鼓励200亩至300亩的规模,控制500亩以上的规模。”天长市副市长吴振文说。
记者在调研中还发现,大宗农产品如粮食类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相对重要,而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如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类家庭农场,土地规模并非决定性因素,专业化分工和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支撑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各地如何根据当地城乡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土地自然禀赋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不单纯“以规模论英雄”,既“适度”又避免“一刀切”,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土地:规范流转是关键
土地集中经营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土地流转也一直被社会所关注。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农户惜租、中途退租、自行流转或是口头约定等现象,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的深入开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天长市在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程序的基础上,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创新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模式,二是鼓励村民组整体流转。这种做法得到了家庭农场主的欢迎,在记者调研的8个家庭农场中,有5个都是采取这两种方式流转土地的。
天长市金集镇益民村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耕地面积5430亩,人均耕地1.4亩,由于农业生产投入连年增加,种田比较效益下降,加上村内有个体私营企业19家,农民就近进厂务工,种田积极性不高,季节性抛荒现象增多。为此,村里发起成立益民村新型农业合作社,成员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付给成员每年每亩450斤稻谷,另外每亩折价0.08股参加二次分红,然后由合作社与种植大户签订分组经营合同。这一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土地流转的热情,5年来共流转农民土地4200亩,流转率超过75%,其中5个家庭农场承包面积达2800亩,仅玉荣家庭农场主毛士荣一人就承包了1200亩。
村民组整体流转也是省时省力、减少矛盾纠纷的好办法。在天长市仁和集镇一个家庭农场,记者看到了一份标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合同,甲方是当地村民组组长。这位农场主告诉记者,村民由组长负责召集,他们协商之后,合同5年一签,这种集中签约的方式既省去了挨家挨户谈判的繁琐,又没有农户中途退租的后顾之忧。
土地流转关系到农民利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与家庭农场主之间也形成了独特的“实物地租”模式,即每亩耕地每年以450斤或550斤稻谷“实物计价”,一般一年两缴、先缴后用。这一模式既弥补了原有定额租金的种种不足,又有效防范了欠租、逃租,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农户利益。
规范土地流转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关键,但放到更大范围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有农场主向记者反映,国家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但其中人口有增有减,部分村组出现了有人多地、有人无地的状况,容易引发矛盾,阻碍土地流转。另外,现在大家有一种担心:“10年后谁来种地?”在天长市2012年底已登记的69个家庭农场中,40岁以上的农场主共57人,占比达82%,60岁以上占比超过10%,农村主要劳动力年龄超过60岁的情况较为普遍。
记者发现,现在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农民认识程度,另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土地零散。天长市仁和集镇一个家庭农场承包土地1600多亩,大大小小一共有1700多块田,最大的不足6亩,最小的仅0.1亩。从这个角度看,发展家庭农场,小田改大田、荒田变良田,大规模农村土地整治势在必行。
融资:缓解贷款难有新期盼
无论是种粮食还是种蔬菜,不同的农场主却有着同样的顾虑,那就是贷款难。在调研的8个家庭农场中,几乎每个农场主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这个问题。
“我承包了300亩地,种粮需要先投入,备种、柴油、化肥、农药,还是蛮花钱的,而且回报慢。”天长市杨村社区家庭农场主姜少田给记者算了算他全年的开支:耕地每亩年租金700元;一季杂交水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排涝需要550元左右,种小麦成本相对低一些,也需要450元。粗粗算下来,300亩地一年就须超过50万元的投入。
相比之下,蔬菜种植类家庭农场的投资需求更大。农场主项永祥告诉记者,一亩地的蔬菜大棚,仅钢管就需要1吨多,约6000元,加上塑料薄膜、滴灌设备、工棚等,总计需要8000元,以5年折旧计,每年仅地上设施投入就是2000元。加上土地850元的年租金,以及种子、化肥、人工等各项开支,每亩地投入在1万元左右,300亩地共300万元。
虽然资金存在缺口,但家庭农场主却很少有人去银行贷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抵押物。“土地是流转过来的,银行不认可,塑料大棚和仓库被认定为流动资产而非固定资产,也不能抵押贷款”,项永祥说。姜少田在杨村镇光华村承包了200亩林地,准备搞林下经济,倒是贷到了15万元,只不过是拿镇上的房产作抵押。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涉农贷款业务在农村还是有的,比如农行在当地就有小额农户信贷,但单笔最高额5万元的贷款,远远适应不了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需要。另外,家庭农场主最需要为期半年的贷款,多数银行很少有这类金融服务。为了筹措资金,多数农场主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钱、赊账,甚至依靠民间借贷维持经营。
如何缓解“贷款难”?不少农场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是否能以土地流转合同抵押贷款,或者是农场主以“三户联保”的形式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等。应该说,给家庭农场配发工商执照,明确企业地位,这是让家庭农场合法化和法律化的有效途径,也为缓解家庭农场贷款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根据家庭农场的发展实际,提供灵活、便捷、符合需求的金融信贷产品,值得认真思量。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