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情在一线掌握,措施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四川省中江县从解决“民生、困难群众、稳定”三大问题入手,探索创新出了以如实“建账”、及时“议账”、限时“结账”和公开“晒账”为流程的“台账工作法”,将农村基层纷繁复杂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找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抓手,为转变作风、改善民生、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李永生 李海涛 阮蓓
2012年,四川省中江县全面推行的“台账工作法”,采取“自下而上收集信息、分层分级办理处置、自上而下反馈结果”的工作模式,将农村基层工作条理化、简便化、规范化和流程化,让上级的“大政策”变成了基层摸得着、受欢迎的“小实事”,成为服务基层群众、推动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台账工作法”让基层干部找到了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具体方法,实现了“台账”的信息直接从群众中来,破解问题的政策到群众中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具体工作的方案到群众中去;效果评判从群众中来,办理结果到群众中去,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有益实践。
翻翻“三本台账”,民情一目了然
在南华镇石墙村支书李成安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三本厚厚的台账——“民生台账”、“困难群众台账”和“社会稳定台账”。这三本如今全县每个村庄、每个社区都在使用的台账上,分门别类地登记了村民们的各种“烦心事”:小到张大爷家的牛吃了李大爷家的苞谷,大到修路引水架桥、感化到省市县上访30余次的“老上访”,共有200多件。除了群众诉求,“台账”上还详细记载了工作措施、处理结果和当事人反馈意见等信息。
“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多亏了‘台账工作法’。”李成安说,“以前工作起来没头绪,胡子眉毛一把抓,干着急使不上劲,村民反映的事情,因为干部事多事杂,也常有遗漏。现在问题出在哪?如何解决的?效果怎么样?翻翻台账,一目了然,干部之间、干群之间还能互相督促,及时为村民排忧解难。”
“台账工作法”的产生,源于2012春节过后中江县开展的一次“大调研”。县里的主要领导深入到部门、乡镇、村(社区)一线,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这次调研,共收集到可归纳为民生、困难群众、稳定三大类的234个具体问题。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因为基础不好、资金缺乏、发展不足、工作不力等原因所致,但究其实质,是基层组织工作方法老套,缺乏一套简便实用、一抓到底、群众欢迎的工作方法来推进,缺乏一套前瞻性、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来规范。
“群众心目中的先进党组织是啥模样?不是看贴了多少标语,写了多少心得,做了多少承诺,而是要实实在在看到自家门前的道路有没有修通,田里的庄稼能否得到灌溉,困难群众是否有人帮助。”在中江县委书记刘应刚看来,群众满意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对推动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找到一个符合实际、高效实用的工作方法和载体。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为群众办理一件件实事,为群众做好一次次服务,为群众解决一个个问题上来,经过“顶层设计”,以《民生台账》、《困难群众台账》和《稳定工作台账》为表现形式的中江县“台账工作法”产生,并于2012年4月开始在全县推广。
四步“台账工作法”,限时办结民生事
“台账工作法”在程序上分为如实“建账”、及时“议账”、限时“结账”和公开“晒账”四步。通过建立这一整套解决问题的工作措施和流程,保证了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实现了民情在一线掌握,措施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作风在一线转变。
富兴镇党委书记许世顺告诉记者,镇村干部通过“五访五问”(即访能人问发展、访老干部老党员问良策、访上访户问情由、访贫困户问民需、访群众问民生)、设立民情电话、民生信箱、来信来访等形式,广泛收集民生、民困、民怨等各类问题。对收集到的问题,实行一事、一记、一档活页式管理,对诉求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主要诉求、原因、处理意见、当事人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责任人等情况详细记录在册,专账管理、动态更新。
富兴镇柳林沟村支书杨运润在一次走访中,听到3社种田的“老把式”王长贵反映,他们社外出务工人员多,土地撂荒严重,希望村上想办法解决。杨运润立刻将王长贵的诉求登记在了“民生台账”上。
在王长贵的诉求“建账”两天后,柳林沟村“三委”就把党员和村民代表组织到一起,开始“议账”。讨论中有人提议,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瓜蒌产业。经过集体决议,柳林沟村采用土地流转、入股、租赁,引进业主种植经营、留守村民参与务工等形式,建设瓜蒌种植基地,使瓜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近800亩,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对于“台账”反映的问题,信息收集单位靠自身确实无力解决的怎么办?“台账工作法”建立了村、乡、县三级分层处置机制,并规定了限时“结账”的要求。
限时“结账”规定,村或社区收到信息后,能现场处理的,立即处理,不能现场处理的,5天内办结;解决不了的,上报给乡镇。乡镇须10天内答复,解决不了的,15日内上报县“三本台账”领导小组办公室。县“三账办”5日内完成登记,并向相关部门交办。相关部门接件后,15日内办理完毕;不能处理的,18日内书面报告县“三账办”,提交联席会议研究处理;联席会议不能处理的,报县委、县政府研究处理。
柳林沟村民就尝到了限时“结账”的甜头。由于瓜蒌种植面积扩大,村里的山坪塘无法满足生产用水需求,村上又无力解决。上报后,富兴镇党委很快通过协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帮助村里建成了3口蓄水池,效率极高。
“三本台账”管不管用,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看着村里红红火火的瓜蒌产业,村民王长贵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村干部碰到难解的事都躲着走,现在都主动来问我们有啥子问题,大伙感到干部更贴心,‘本事’也更大了,反映问题有人管,处理问题很及时,解决问题很满意。”
翻开柳林沟村的《民生台账》,上面记载了经济发展、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56件;《困难群众台账》上,登录了低保、五保、重度残疾人等问题146件,《稳定工作台账》上,收集了劳教释放人员、因迁移问题引发纠纷问题2件。“对这些问题的‘结账’情况满不满意,由当事群众签字确认后,就要公开‘晒账’。”杨运润说,“建账”、“结账”情况要月办月结,每月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截至2012年11月30日,我们从老百姓中收集的问题共有10万余件,其中上报到县上的不到200件,绝大多数问题在基层就地解决。”中江县“三本台账”办公室主任陈立贵介绍,问题的处理办结率达到99.24%,其中村(社区)办结占92.04%、镇办结7.8%、县办结0.16%、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
问题解决在萌芽,作风落实在基层
“台账工作法”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落实,还得益于一系列工作推进机制和工作考评监督体系的创新和保障。大家普遍反映,干部作风更实了,与群众感情更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好了。中江县委组织部长张清军介绍,围绕“三本台账”,完善了村级、乡镇、县级部门和县委四个层面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起村干部坐班、乡镇领导定期参加村“三委”会议、村支书定期述职、县级部门专题会议、联席会议、县委定期听取党建工作汇报等一系列制度,增强了工作实效。同时,对工作绩效考评办法作出重大调整,包括乡镇和县级部门互考互评、县上直接考核到村(社区)、乡村联动的绩效考评等,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建立了全程监督程序,明确县、乡、村三级纪检监察机构参与“台账”建设职责,制定监督流程,建立“台账”群众回访及社会满意率测评体系,保证“台账”信息收集完整,处理及时有效,结果公开公正,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台账工作法”加强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察民情、知民忧的过程,也是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推动工作的过程。它是群众路线工作法的继承和发扬,让基层干部转变了作风,提高了执行力,增强了干事创业的荣誉感。
“台账工作法”畅通了民意渠道。基层干部及时掌握和有效控制了各类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变“生冷硬推”为“嘘寒问暖”,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矛盾纠纷“层层上交”为县乡村“三级处置”,将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台账工作法”理清了发展思路。从基层收集问题,破解难题,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在四川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测评中,中江县排名第37位,比上年上升了93位;全县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重复上访量分别同比下降45.8%、42%、70.6%。2012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万元,增长14.9%。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三本台账”外,有的乡村还出现了针对留守人群的“留守儿童台账”、“留守妇女台账”和“留守老人台账”等。中江县“台账工作法”还在不断提升、完善和细化。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