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到2015年,全县围绕路网建设,在公路主干线两侧、旅游景点周边、县城郊区为重点,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民族村寨为载体,建设突出农业生态旅游功能的休闲农业示范点20个。
“十二五”期间,丹寨县计划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以上,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以上。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以上,累计达20亿元以上。
站在新的起点 精心谋划未来
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标志着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荣誉,丹寨县决策层统一共识。
丹寨全县上下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和凯丹高速公路过境丹寨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完善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坚持以“乡村旅游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生态为主题,文化为内涵”,依托县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为主调,以避暑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中国西部避暑胜地”、“锦鸡舞的故乡”文化品牌,将丹寨建设成为雷公山旅游圈、黎从榕侗族旅游圈和都柳江国际旅游精品线,即:都匀布依族风情、丹寨苗族风情、三都水族风情、榕江侗族风情、荔波漳江风景区瑶族风情游专线;以凯里为代表的苗族风情旅游线,即:凯里—青曼—丹寨旅游线,努力把丹寨打造成为两广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避暑休闲旅游胜地和后花园。
坚持“保护在先、有序开发”的原则,积极开发、挖掘全县的旅游资源,加大对蜡染、刺绣、彩色皮纸、鸟笼、芦笙等民间民族工艺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富民政策和旅游产业富民政策。同时,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强化措施,大力发展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经济,努力培育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管理,丹寨县委、县政府根据职能,设立农业扶贫开发局和旅游办,并充实了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做到有人办事、有人管事,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丹寨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划拨一定的资金,重点支持宣传促销、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努力,全县乡村旅游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停车场、住宿、餐饮等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境内公共安全卫生良好,交通便捷,电力富足,邮政通讯发展迅猛,移动通讯覆盖全县,宾馆饭店等功能相继健全,旅游接待设施逐步完善,接待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发展壮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丹寨人不仅有信心,更有决心。当前,全县上下正归纳总结经验,精心谋划未来。
深化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提升丹寨乡村旅游整体水平——针对全县各乡村旅游点的个性,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打造特色、彰显个性;广泛开展摸底调查,根据游客需求量身定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多层次、精细化的旅游设施和服务,针对特殊消费群体打造高端度假型、会议型产品。积极打造精品一日游线路,组织各乡村旅游点上的游客进行体验式互换,即一个点上的游客定期与另一个点上的游客互换,延长消费链,增加消费额度,为游客带来全新感受;进一步细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建设给予资金补助,营造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良好环境。
不断扩展客源市场,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把创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必须深入挖掘旅游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条件,在现有基础上提炼总结,找准丹寨旅游主题形象;不断丰富和完善丹寨乡村旅游信息,提升丹寨旅游知名度、探索定单旅游的发展模式,形成立体营销网络和稳定的客源市场。
完善旅游六大要素,提升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针对旅游购物、娱乐、餐饮三大薄弱环节,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效益。举办全县美食烹饪大赛、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评选活动;鼓励引导企业开发生产地方特色强、工艺水平高、便于携带的工艺品、纪念品及土特产品;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展销中心,推动形成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培育旅游购物市场。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