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江西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省情、突出重点、以人为本、研以致用,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创新团队、扩大对外开放等种种举措,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需求,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06年尤其是2009年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以来,被誉为全省科技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形成区域特色创新体系
经过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骨干、产学研紧密结合结合、促进民营科技异军突起的江西特色区域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具体表现在︰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2006年至2011年,全省企业R&D经费支出由30.2亿元增至77亿元,增长2.58倍,企业新产品年开发能力由364项增加到581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由2家增加到8家。2. 创新了产学研合作机制。新成立了水稻种业、中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动漫产业、脐橙产业等17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 推动民营科技异军突起。省级民营科技园区由21家增加到49家,民营科技企业由1194家增加到1691家,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由2.9万人增加到4.51万人;4. 通过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全省各类科技机构规模进一步扩大,活力增强,总数增加到612个;5. 完善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几年来,江西省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机构得到较大发展,南昌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江西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跻身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全省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
高新技术产业“风景这边独好”
“十一五”以来,江西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系列突破,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危机背景下逆势上扬。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从“十五”期间的1个增长到3个,佔全国比重为3.75%。南昌高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五”期末的214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期末的6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步入全国高新区30强。同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从“十五”期间的 4个增加到 10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从1个增加到3个,另新批建设了4个国家科技城(创新型城市),1个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特色基地新增数量居中部第一位。依托基地的聚集效应,每个地市基本聚集了1—2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整体布局,光伏、半导体照明、金属、非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全国初步形成优势地位。此外,全省完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38家,通过落实高新企业优惠扶持政策,成为江西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据统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佔GDP比重从2006年5.4%提高到2011年8.6%。
科技大开放深入推进
科技资源缺乏是制约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科技大开放上升到全省科技工作四大战略之一。根据江西技术需求,加快推动与国内外着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科企对接合作,不拘一格的广泛吸纳先进技术、高科技项目和高素质人才、研发团队,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显着成效。从2006年至2011年,以省政府与科技部、中科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工作会商机制为契机,江西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数由253项1.31亿元增加到839项11.26亿元,进一步扩大了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比重。同时,拓宽“两院叁校十七所”合作体系,搭建合作平台,扩大合作渠道,成功举办两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和江西省技术、项目、人才叁对接会,积极参与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东盟博览会及泛珠叁角合作洽谈会等科技贸易活动;着力打造景德镇陶瓷、山江湖工程等6大科技对外开放品牌;建立了共青数字生态城、南昌医药国家创新园等5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和10个省级合作基地以及11个技术转移合作平台;使与江西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国家或地区由23个增加到50个,建立合作关系的省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由21个增加到150个,年签署科技合作项目从2006年的15个增加至2011年的56个,签约金额由5.1亿元增加到104亿元,引进技术由120项增加到300项,引进科研机构由10个增加到32个,使科技招商引资引技引才引项目成为全省开放合作中的重要亮点。
从2006年至2011年,江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由第22位前移至第18位,大幅跃升4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5.6%提高到50.1%,提高4.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由37.9亿元增至96.8亿元,增长近3倍;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由2位增加到4位,并实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零突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率超30%,佔整个GDP比重一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60%和319%,3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争取国家科技项目经费由1.31亿元增加到11.26亿元,翻了3番;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由11个增加到23个。
来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