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0月24日电(记者 张紫赟)“以前空气中都是粉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自从矿厂停了,生态农业搞起来,环境好多了。”60岁的叶定康是合肥市桥头集镇龙泉村的前任村主任,退休后在一蓝莓生产基地负责生产管理,他指着眼前的几座山头感慨地说,“别看现在都是绿色成片,原来挖矿挖得都是秃秃的。”
桥头集镇,位于合肥市肥东县东南部沿山一带,是老工业重镇,上世纪80年代以前镇上有10余家县级工业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同时,人们纷纷开始开采矿山,“因为这儿矿产资源丰富。到处有人在开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桥头集镇马龙山村60岁的张祖鑫说,“那时粉尘乱飞,到处灰蒙蒙,住家不敢开窗,群众抱怨很大。”
“不仅高污染,还会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后留下的泥石一经雨水冲刷,全都流到了马路上,田地里,对农作物和环境的危害很大。”叶定康回忆道,“那时安全措施差,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安全事故频发,我们基层干部压力大啊。”
2003年,科学发展观如一缕清风吹进了叶定康等千万基层干部的心里,“首先就是发展观念的转变,改变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的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桥头集镇副镇长黄峰介绍,“有了指导思想和政策支持,全镇上下开始查处关闭涉矿企业,积极寻求发展转型。如今,35家石料开采企业,114家石料破碎企业已全部关闭。”
“太及时了!我们这些基层干部也在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是一直没有政策引导,没有措施支持,着急却没有办法。”叶定康说,2007年,龙泉村干部投入到生产转型的发展道路上,“最初关停矿厂的时候,老百姓还有些抵触情绪,因为原来矿上工资高啊,但随着我们生态产业的发展,他们的工资收入更高了,工作环境更好了,自己体会到变化后,便开始主动支持我们。”
“龙泉村只是桥头集镇的一个缩影,全镇19个村都在积极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特色农业示范生产基地,打造生态养生旅游业,做到 一村一品 。”在镇上工作了十多年的黄峰说起发展转型道路头头是道,“思路决定出路,现在就找对路子了,同样是充分利用矿山资源,以前采矿资源消耗很大,现在临江养殖,临山种树,发展生态产业,既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据介绍,随着发展转型步伐加快,桥头集镇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绿色化、生态化,如今,已成功建设5600亩特色农业,累计造林6000亩。今年上半年已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从资源依赖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变,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幸福城镇。
2011年开始,张祖鑫将家里的十亩地租给承包单位后,在村上的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负责工程监管,每年除了6000块钱的租金收入,还有2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旱涝保收啊。你看这山上干活的近百人都是本村的,高峰期的时候有三四百人呢。关键是环境变好了,以前都说我们吃的是子孙饭,现在,你看这青山绿水,经济发展得好又为子孙后代保护了环境,咱生活工作能不舒心么。”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