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时兴的干部骑自行车进村入户,既锻炼身体、倡导了绿色环保理念,又节俭方便,令人向往。骑自行车下基层,田间地头都能去、大道小路都能走、宽街窄巷都能进,活动自如、灵活方便、接触面广。一路骑下来,哪条小路不利于农机进出、哪里有违章搭建、田间管理如何、农作物种类和播种面积等等,了然于胸。更是和人民群众拉近了距离,利于详细了解民情,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深厚的“农村情节”和“农民情结”,使群众更加愿意接近领导、接受领导、信任领导,从而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自行车情节”实际上也是“群众情节”。群众情结就是心系群众,情牵人民,就是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群众负责、为群众谋利、为群众工作。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就不会为了一时政绩折腾群众而劳民伤财。在心里打上群众情结这个“死结”,既不因岗位的调整而松动,也不因职务的升迁而减弱,更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消退。与工作生涯共始终,领导干部就会在群众心里扎下根去。
群众情结其实是一种信仰,是对群众一种真挚虔诚的感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书写着历史,谱就了辉煌,也正是他们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因此,群众情结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一把衡量自己言行、工作的标尺。可是当前,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频频见诸媒体,这正是一些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意识淡薄、缺乏群众情怀的恶果。要知道,这每一起案件都深深地刺痛着群众的内心,蹂躏着群众对党、对干部的信任。历史给人启迪,正是在干部与群众之间建立起鱼水关系,才凝聚起解放全中国的力量;而当干部和群众真正“分道扬镳”的时候,那才会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群众情结不是领导口头上的空口号,不是干部摆出来的“花架子”。而是体现在日常的行动中。群众情结,会让干部自觉地管住掌握权力的双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改文风、改作风,说到底,就是培养群众情结的过程。心怀群众则会自觉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接受群众的监督。在干群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群众情结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能够让干部更严谨、更负责的对待工作,能让干部用群众的视角观察,用群众的语言说话,用群众的思维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每一件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作为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自行车情节”,在不断增强自身素质能力的同时,尤其必须怀着一种谦卑和敬重,怀着一种质朴的天然情谊,切实转变作风,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地当好群众的小学生,积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心齐气顺地干事创业,形成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万民(文)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