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虽然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人们的“怨气”越来越多,就连我们许多干部也有“怨气”,是什么原因呢?是浮躁心理在作怪,不能安下心来。古人说得好,“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人生最难得的是心安,最可贵的也是心安,心安即是幸福。
心安,就是心里坦然、踏实。一般说来,不做亏心事的人,心地光明磊落的人,不受无功之禄、不贪无功之赏的人,实事求是不图虚名的人,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人,最为心安。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毛泽东根据许光达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提议许光达评大将。许光达知道后,心里很不安,他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并亲自向军委贺龙副主席面请降衔。许光达在信中为降衔用了几个“心安”,表达了自己诚恳、慎重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我们革命先辈的胸襟和气度。相反,我们现在许多人,投机钻营,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见困难就让,见功劳就上,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身心疲惫,活得太累。
人最难得的是心安。心不安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因为严于律己而心不安,总觉得自己工作做得少,得到的荣誉多,像许光达将军那样,因而能化不安为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以求心安。另一种人,面对来去匆匆的生命,却不屑于用心“经营”,这个看不惯,那个不满意,盲目攀比,比物不比德,比上不比下,就只能比来牢骚,比来抱怨,比来烦恼。这种人很难真正心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身心疲惫,活得很累。
心安,要常思贪欲之祸。喻世名言说:“钱财给人免担,放下不轻松;贪欲给人折磨,戒除就幸福”。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受到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和精神诱惑,所以说,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同诱惑交锋、对垒。然而,“诱惑”对谁都可以诱惑吗?非也。古训言:“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雨果亦曰:“魔鬼在自己心中。”看来,抵制贪欲关键在于能否自律,能否正己,能自胜方可自强。如今,先进人物层出不穷,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廉洁清正,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是因诱忘义,由惑犯法的也不乏其人,从刘青山、张子善到今天的徐才厚,这些人或为财或为权或为色,皆是诱惑“魅力”所使然。可见,只有常修为人之德,常思念贪欲之祸,常怀自律之心,才能心安;只有心安,才能追求精神的富足,还原生活真正的意义,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
心安是一种境界。老子《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很多名人视修身养性为第一要务,认为:“心静胜神医”。可见,做人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多一点自省意识,少一点名利追逐,才能过平安长久处处福的生活。
心安,要常戒浮躁之心。古人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心浮气躁,则易失心智,使人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不能潜心静气地干自己该干的事,或急功近利,随波逐流;或患得患失,怨天尤人;或迷失自我,身心疲惫。如此不但于工作事业有害,于自己亦是苦不堪言。要戒除浮躁之心,关键是在生活中要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欣赏,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多么美好和谐。感恩和欣赏是进入心灵的阳光,是融化坚冰的暖流,是沟通人与人关系的桥梁,学会欣赏,就能“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和其心以敬天下之人”。学会感恩和欣赏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以仁者智者爱者的情怀,去感恩欣赏生活工作情感中每一天,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收获更多的快乐,浮躁的心态就会逐步减退,生活中的那些“怨气”就会随之消失。
万民(文)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