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稻黄谷熟,正是秋收的季节。在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滨淮社区千亩大埝圩中,金黄色的稻浪迎风起伏,一辆辆收割机在田中来回穿梭。南京蔡家新家庭农场主蔡家新头戴草帽,满脸笑容,身上沾满收割机扬起的灰尘。“今年收成怎么样?”“大丰收,亩产能增加一百多公斤!”“要挣大钱了啊!”“可不是,稻子收了买辆小轿车不成问题!”与笔者交谈时,蔡家新的目光一直注视着自己承包的稻田。
蔡家新原是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滨淮社区蔡柏街自然村村长,和泥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以前种田那可真辛苦,又赚不到钱。”蔡家新说,正因为如此,有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2004年他开始承包村民丢弃的田,想通过规模种植提高效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的政策出台后,蔡家新更加坚定了信心,也一举将承包的土地扩大到270亩。在注册不到一年时间,蔡家新的家庭农场便获批省级家庭农场。
“我今年种植的水稻是武运梗23号优质品种,亩产量预计比去年增加约100公斤。”蔡家新介绍说,这种水稻品种由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帮助引进,种植期间农服中心技术人员定期过来指导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生产管理,让他很放心。而注册家庭农场后,他购买的大型拖拉机、收割机和插秧机等3台农机设备,又得到政府10多万元的补贴。
望着收割机行进在翻滚的稻浪中,只片刻工夫便将一块稻田收割完毕,蔡家新脸上绽满了笑容。“今年水稻引进的新品种,每亩产量能达到1200斤,每斤售价至少一块五。”蔡家新为笔者算了一笔账,他承包的270亩水稻今年一季毛收入48.6万元,扣除每亩租金、农药、化肥、机器磨损等成本950元,纯收入达22.95万元。而在秋收期间,他购置的农机设备还租借给其他农户和种粮大户使用,又可获得一定的收益。虽然秋收还没有结束,但蔡家新已开始准备秋种工作,他告诉笔者,准备播种的小麦也是该街道农服中心帮助引进的新品种——宁麦13号,这种小麦株型紧凑、成穗率高,产量将比以往播种的大大增加,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
随着家庭农场在各地的迅速涌现,各级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也纷纷出台。蔡家新介绍说,自他注册家庭农场后,区里和街道对他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在种植技术、农业信息、田间管理、产品销售、优惠政策等方面,为他提供了很多服务,解决了他很多担忧和顾虑。蔡家新坦言,他也遇到一些问题,期盼政府能帮助解决。“我现在承包的农田都是从一个个农民手中租赁过来,比较分散,也存在不稳定性,希望政府能统一流转、发包,使家庭农场可以长远发展。”同时,蔡家新还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田间农路、沟渠等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田间基础设施,为他们种植提供便利。“有了政府的扶持,我对把家庭农场继续做大做强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