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棉花白,今年的棉花市场氛围却异于往年。棉价降到冰点,棉农惜售,棉企慎收,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在观望。为防止出现区域性卖棉难,做到“钱等棉”,农发行荆州分行营业部已于国庆节前发放了铺底资金700万元,支持辖区棉企收购籽棉430万公斤,而去年此时已投放3700万元,收购量同比减少了400万公斤。
笔者走访沙市区岑河镇唯一的一家400型棉花加工厂,发现院落内空空荡荡,籽棉收购量很小,气氛格外冷清,见不到往年如火如荼的收购景象。
“收还是不收?”岑河镇西湖公司面临着同样艰难的抉择。纺织厂报价持续走低,棉企也不敢盲目收购,很多企业打算今年保本经营,明年可能赴疆淘金或者转做粮食贸易。荆州市岑河镇是传统棉产区,但今年棉农种棉意向下降,许多棉田改种粮食、蔬菜等其他作物。岑河镇棉花种植面积1万多亩,亩产550公斤,总产量400多万公斤,农发行给予棉企的铺底资金已于国庆前到位,却迟迟收不到棉花。
据悉,导致今年收购缓慢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新花上市比往年推迟一个月;
二是棉花种植面积减少50%左右,而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由于种棉成本高和棉花价格下降;
三是目前籽棉价格低于棉农心理预期,湖北省棉花直补政策细则未出台前,棉农唯恐自己卖出的价格低于平均价格,导致少拿补贴,即便企业愿意担风险,棉农也会惜售。
取消收储以后,棉价以市场为主导,作为内地棉企来说,利用国家政策赚大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想在市场立足,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采取多布点、广撒网的方式多收籽棉,严把质量关,做好与下游纺织厂的协调沟通,每吨只要有300-500元净利润就可以进行销售。作为农发行来说,需要做的就是为棉企做好资金供应,引导棉企做实棉花收购工作,避免出现区域性“卖棉难”。
(刘薇 杨家英 卢刘树)
来源:荆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