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李小勤:逼出来的农村土地改革


时间:2014-11-08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
 
关于嘉禾县普满乡石角塘村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调查笔记
 
2013年7月,习总书记在武汉视察时指示:各地要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要求要不断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落实领导指示,我们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嘉禾县普满乡石角塘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值得推介。现将我自2009年以来到该村的调查笔记整理出来呈报如下,供领导参考。
 
我们的改革是逼出来的
2009年8月25日,市农经局对农村集体收入开展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嘉禾县农经局介绍了普满乡石角塘村通过做活土地文章,使村组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次来到了石角塘村。
嘉禾县普满乡石角塘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以烟稻连作为主。全村共有7个组,374户,人口1250人,耕地面积759亩,人平0.6亩。该村没有矿产资源,无村组集体企业,但是当年村组经济收入达33.5万元。公益事业办得红红火火,为什么?我对村支书王明生进行了调查。
“我们的改革是逼出来的”,王支书一开口就感慨的说。“在2003年以前,我村也是将田分到各家各户。但我村地理位置不好,60%以上的地需要电排抽水才能灌溉。90年代。全村3个电排的维护费和购电排的贷款利息靠村提留和水费来维持。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提留和水费都取消了,也收不上来,当年电排又坏了2个,造成50%的晚稻严重减产,老百姓意见很大。特别是第5组最为困难。当时我是组长,组里已欠银行贷款10万元,由于组集体没收入,不仅贷款利息没法还,就连电排运行费都支付不了。2002年,因无钱维修,全组靠提水灌溉,全组80%的耕地无法种,还发生争水打架8起。我家那年有6.5亩地,只种了1.5亩。吃饭都成问题了。怎么办?我组织在家的户主12人开了3天会。经大家反复思考,与组里仔细讨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就是将组里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起来,重新划定成5-10亩一片的地块,以公开招标、一年一定方式流转给组里的种田能手耕种,流转租金在还完组里负债后80%返还给全组村民,20%留作组集体用于公益事业建设。这一方案试行两年,如有群众反对,两年后可将土地返回农户。提交全组户主大会反复研究讨论后,获得通过。我们也好像小岗村一样,签了字,按了手印。2003年初实施后,5组土地流转收益达到6.2万元。当年也是一个大旱之年,但组里维修好了电排,统一请人抽水灌溉,全组耕地没有受旱。2004年收入6.5万元,组里不但还清了负债,而且村民人均分红300元。群众对这项改革十分拥护。我村其它6个组看到5组的成果后,先后推行了这项改革。”
调查思考:当年的小岗村是由统到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现在的石角塘村是由分到统,适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值得研究。
 
我们这里的土地没有一分田抛荒
为了解石角塘村的农村改革,我连接3天在该村进行了调查。
“我们这里的土地没有一分田抛荒”,王支书自豪地说。“在改革前,我们村也有一部分地在抛荒。原因是一是地理位置不好,不方便耕作;二是外出务工人员、五保户,无力耕作;三是由于分散经营,人平耕地只有六分多一点,一家也就承包2—3亩,可是分散到10多个地方,地块小,零零碎碎,种了划不来,不合算,无法耕作。全村大约有30%左右抛荒。现在我们这里的土地没有一分田抛荒,农民都在抢地种。现在全村759亩地,只有96户农户在经营。最多的连片经营15亩,最少的经营2亩多。全部耕地没有一分田抛荒。由于连片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村拥有大型起垄机(价值5.8万元)2台,电排3座(价值22万元),中型起垄机9台,小型的耕田机100余台,还有2台大型收割机。农户拥有的农机价值达到了150余万元,是2003年的10倍。过去一个劳动力只能种2—3亩烤烟还很累,现在种10亩左右的烟,感觉也没有以前那样辛苦。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调查思考: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一个粮食合作社理事长曾经对我诉苦说:“由于农村土地分散到每家每户,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三难。第一是找地难。找一块适合规模发展的土地难。我2008年在外面签订了一个红米销售合同,急需流转500亩地种红米,花了3个月时间,找了10多乡镇都没有落实。第二是签订合同难。找到地后,因要与每家每户打交道,做思想工作,难上加难。500亩地至少涉及200多农户,要统一这些人难。第三是签订合同后实施难。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因一点小问题产生纠纷,发生阻工的,闹事的现象。”我想,如果全市农村都像该村一样,地成块,田成方,流转不要找各家各户,只要进行出钱投标就行,整组整村规模流转就不是问题了。
 
一年交了1000多元一亩的租金,我们也合算
听说该村最高亩年租金达到1040元,据我了解可能是全市耕地租金中最高的。老百姓有意见吗,我对此农户进行了调查。
“一年交了1000多元一亩的租金,我也合算”,据种田的农户雷衍郴(42岁)介绍说。“我去年种了12亩烟,支付租金7500元(其中有3亩好地年租金达到1040元)。2个劳动力经营。去年烤烟毛收入达到了4.2万元,粮食收入1.3万元,扣除各类生产成本,农业方面纯收入可达3.5万元,加上年终分红1600元和农闲打工的收入,收入不错。而2002年只种了2.4亩,分为10多块地块,农业方面纯收入最多也就6000元。虽然我支付了租金7500元,但是由于连片经营,便于机械化和生产管理,我的收入是原来的6倍,也合算。我十分拥护这项改革”。
调查思考:当前农村种田的农户以40岁以上为主。这些人对土地有感情,外出打工有困难,想种田,但苦于没田种,或者没有连片经营,想种又种不来。如果全市都能像该村一样连片经营,一方面可以培育职业农民,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可以大量转移劳动力,为全市的工厂提供稳定的劳动力资源。村支书王明生说:“以前外出务工的,人进了厂子,心还在田里,种田拖住了打工的后腿。现在许多农民安心放下包袱,成了城里的‘上班族’。全村713个劳动力中,300人务农,364人打工,41人经商,4人跑运输,4人办企业,劳动力转移率达58%。”石角塘村模式既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条件,又为承接工商资本利用土地、开发农业打下基础。对解决我市部分企业招工难,有些项目用地难有帮助。该模式有利于解决粮食安全、蔬菜供应、食品加工、烟草产业的基地建设困境、食品安全困境,实现城乡、工农统筹发展目标。
 
没田种了,我也没意见,而且我的收入还增加了
“没田种了,我也没意见,而且我的收入还增加了”,据不种田农户王光保(73岁)介绍说。“过去由于小孩长期在外务工,田地只能包给别人租种。好的田能租200元/亩,差的田无人要只能抛荒。现在入股后,好田好价,差田差一点价,但都超过了200元/亩,而且都能包出去。原来的每年租金只有200元左右,现在分红可达1600元(4口人,每人年终分红400元),加上粮补等补贴收入和给种田大户打点零工收入,算起来我的收入还增加了。我十分拥护。”
调查思考: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村土地抛荒的主要原因。据了解,我市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户有74.2万,这部分人的承包地很多都抛荒了。想种田的没田种,不想种在抛茺。这个问题在农村很普遍。石角塘模式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石角塘村2009年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900元,是周边村的1.5倍。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随之进一步提高。村民现有轿车、面包车50余辆,汽车和摩托的入户率分别达到13.4%、95%,每逢重大节日村里和城里一样到处是车。
 
没要财政和农民一分钱,我们路面硬了,路边绿了,路灯亮了
“没要财政和农民一分钱,我们路面硬了,路边绿了,路灯亮了”,村支书王明生骄傲地说。“通过整合土地,连片竞标,土地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土地价值与远近,水利条件,肥沃程度密切相关。2009年,在竞标过程中,最高的标价达到每亩1040元/年。最低的也有220元/年。全村6个组共收到租金总和33.56万元。其中最高的2组,租金为8.26万元,亩平590元。集体经济有钱了,公益事业就好办了。以2组为例,去年分红9.6万元(240人×400元/年,含原来的积累),支付电排维修6000余元,支付田间机耕道以及通户道路硬化费用6万元,支付组内道路保洁费1729元/年(2名保洁员,每周2次,村里负担60%,组里负担40%),支付路灯电费1000元/年(每个小组80多盏路灯,晚上7点—12点亮),每年洗井费400元,现有积余3.2万元。该村通户道路已经全部硬化,田间道路、水利设施整齐划一,90%已硬化。农户生产、生活十分方便。现有村组集体积累资金达80多万元。最多的一个组现有积累8万元余元。这几年村组集体共投入公益事业的资金达200多万元,没要财政和农民一分钱。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调查思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集体没钱。要老百姓出钱,一方面农民负担政策有限制。另一方面农民和干部想法不一样,工作难度大,整体推进缓慢,困难重重。据统计,2009年全市农村村级集体收入10.28亿元,其中财政性收入6.23亿元,占60.6%。组级集体收入4.8亿元,大部分为土地征地拆迁收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推进点亮郴州,村庄整治过程中,困难不少。据测算,一个组要完成路灯亮,村庄干净的基本要求,每年需要电费、清洁费约5000元。如果全部要由财政负担,全市有30396个组,需要1.5亿元。正因为造血功能差,一些村组在国家安装路灯后,还在问上级要电费,否则有灯也点不亮。就像造建一栋别墅给农民住,农民会因水电费、物管费无法支付而住不起,住不长。
要上级资金,还是自力更生?是新农村建设中要回答的一个首要问题。石角塘村就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全市均能够实行该模式,全市有300万亩耕地,平均按400元/亩计算,组集体有12亿元的收入。支付点亮郴州,村庄整治的经费就不要财政投资了。
 
我村改革以来没有一个农户存在乱建房的现象
“我村改革以来没有一个农户存在乱建房的问题”,村主任自豪地说。“由于土地是集体的,个人只有股份,没有实物。村民不知道自己的地在哪里,就不能随意建房了。村民要建房要经个人申请,按村里的规划,通过招标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才能向国土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因此我们村农民建房一是有规划,二是能执行。”
调查思考:由于土地长期分到户,一些农民有误区,认为土地是自己的,我想在我田里建房就建房,你管不着,无规划。即使制订规划后,又因无法进行土地调整,根本执行不了。这是当前农村的普通现象。如果能像石角塘村那样就好了。
 
到这个村征地搞建设很快捷,无农民阻工闹事
“到这个村征地搞建设很快捷,无农民阻工闹事”,驻村的乡党委书记高兴的说。“由于土地是集体的,个人只有股份。因此在兴修水利,土地整理等公益事业征地过程中集体说了算,办事十分顺心,自然也就没有纠纷”。普满乡烟水配套工程的技术员说:到该村兴修水利很顺心,规划怎么修就怎么修,不存在农户扯皮要补偿问题,工程进展顺利,标准高。
调查思考:农村土地征地是一个难题中的难题。由于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征地中困难可以想象。一些地方也多次发生了群体性事件。石角塘村由于不涉及到村民个人,只有集体,工作就好做多了。在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上,该村将收入全部纳入集体,按股分配,公平合理,村民没意见。而我市因各种原因造成征地补偿费分配不公上访的村组,每年均在50起以上。
 
我村天旱无水利纠纷,建房无宅基地纠纷,村里很和谐
“我村天旱无水利纠纷,建房无宅基地纠纷,村里很和谐”,村治保主任兴奋的说。“一是生产纠纷少。现在是水利是组里统一灌溉,承包户按片按块种植,与人交集少、争议少、纠纷少;二是生活纠纷少。宅基地统一规划,统一申请,统一招标,有收入统一分配,矛盾少。三是征地拆迁中纠纷少。改革以来我村都没有发生类似的纠纷,我都要失业了”。
调查思考:“天旱抢水不认老子”,这句话形象地总结了农业生产纠纷中的残酷。一些地方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纠纷多。有水利纠纷,合同纠纷,禽畜管理纠纷等等。每年在市县农经部门上访的合同纠纷有200余宗。二是在生活中的纠纷多。有宅基地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土地补偿分配纠纷等等。农村社会管理由于经济联系的淡化而管不住人。石角塘模式以股份分红为核心,公益事业建设管理为纽带,以民主监督管理为保障,进一步强化了村民对集体的归属感,有利于对村民的约束,再加之村组干部威信的提高,农村管理的效力可以大大提高,计生、综治、信访等工作难度就可逐步减轻。
 
我们成立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为了正确引导石角塘村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我和县农经局一道对该村的农村改革进行了规范。于2010年3月指导其成立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地以计生政策规定享受的人口为基数折成股份,农民每人一股,将“实物”变成“股份”。并按合作社法的规定,制定了章程及相应的配套制度,选举设立了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规范了合作社理事会集体决策、监事会日常监督、财务管理和盈余返还严格按规定进行。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公开招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村组财务公开制度等。
调查思考: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是经营体制问题,而现阶段经营体制中有两个难题要破解,一个是组织化,一个规模化。“石角塘村通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既激发了农户农庭经营活力,又为联合起来对接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既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又为农村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建立了良好的机制。同时,对林地、水面的流转及开发也有借鉴意义。
 
我们上电视了
为了推介石角塘的先进经验,2013年4月8日,我联系郴州电视台记者对该村进行了连续报道推介。得到了市领导和广大电视观众的肯定。向力力书记,瞿海市长都作了批示。市委副书记刘和生和副市长雷晓达亲自到现场进行了指导和鼓励。该村村支两委和村民深受感动。
调查思考:俗话说,机制活,全盘活;机制兴,人齐心。鉴于“石角塘村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对我市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都有比较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建议在全市大力推广此模式。出台专门的文件,首先在各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在3到5年内完成80%以上村组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作者单位:郴州市农经局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