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湖南资兴“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砸出“金蛋”


时间:2014-11-08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点击:

“重锤”怎样砸出“金蛋”

——探析湖南省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

  本报记者 张振中

  一群农民,完成了“传统农夫—农民工—农商”的精彩蝶变;

  一项产业,带来了“粗放农业—精致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型升级;

  一座城市,实现了“资源枯竭城市—人才创新城市—发展开放城市”的华丽转身。

  在湖南资兴这座城市发展农业产业的“新农民”群体中,蔡四雄是典型的创业示范者。10月底,蔡四雄将一批农民兄弟送进了资兴市职教培训中心。曾多次参加培养工程的他深知,不“洗脚进校”、“洗脑下田”,就难以实现他的产业梦。对他而言,把农民兄弟带富、将农业产业做强,是对家乡最好的回报。

  蔡四雄所说的“培养工程”,是湖南省资兴市3年前启动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这个在全国率先展开、创响品牌的工程,旨在对全市近20万劳动力进行技能获取、创业提升式的全新培训。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资兴为何选择在劳动力职教培训中撕开深化改革的口子?每年用5000万元巨资来培养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这样的“重锤”是否会“砸出金蛋”?

  在资兴市委书记陈荣伟看来:“煤炭等资源枯竭了不要紧,关键是绝不能让人才枯竭。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而人民群众受益又是改革最大的红利,因此,改革要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激发一切劳动者的潜能。”

  观念创新——以人才为定向

  向以农民为主体的近20万名劳动力要“人才”,以“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为带动,完成农夫—农工—农商的转变,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

  资兴因煤而建,因矿而兴,煤曾经顶托资兴经济半边天,同时又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枯竭,更带来了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是躺在矿产强县的摇篮里独自“酣睡”,还是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爬滚摸打?经过调研,2012年初,刚上任资兴市委书记的陈荣伟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但既要告别以往的“一煤独大”,又要迎接未来的经济新生,这不仅需要勇气、智慧,更需要观念的创新。在资兴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层看来,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因为人是改革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找人、育人、用人”成为打开资兴新局的三把钥匙。

  资兴目前最缺的是什么?缺人才!这样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上任之初,陈荣伟在“进厂下乡”调研后产生了一系列困惑:在企业车间,向他“投诉”最多的事情就是“活没人干”;而进村入户,老百姓的集中反映就是“田没人种”。

  人到底去哪儿了?一份调研报告摆在了陈荣伟的案头:资兴园区内八成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全市近20万劳动力中,仅外出务工人员有13万人。

  这样的数字让陈荣伟在震惊之余产生了冷思考:在“用工荒”的背后,隐藏着发展当中结构性的人才危机。虽然资兴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但在多次产业发展调查中发现,目前真正推动资兴发展的是新农民、职校毕业生和技能劳动者等。正是这些社会上认为“不是人才的人才”、“不是高材生的高材生”,才是资兴发展的中坚力量。

  找准了人群,育人计划也有的放矢,“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顺时而生。

  何谓“一户一产业工人”?资兴市的定义是:为全市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特困群体、自由择业的每个家庭培养一名产业工人,力争用3年时间,使新增劳动力掌握1~2项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让已从业者创业创富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目标。

  在摸底调查的84686户,195286人的培训需求人群中,农民占了六成,这个庞大的群体成了亟须培养的对象。陈荣伟说,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解放劳动力。要让农民不成为土地的“搬运工”,农民工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而要成为改革的参与者,这就必须要赋予农民新的观念,完成从“农夫—农工—农商”角色的转换。陈荣伟最看重的是“农商”,他认为,对资兴这个新型工业城市、休闲旅游城市、现代农业城市而言,调动农民的改革创新潜能、培育农民的商业头脑、强化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至关重要。

  三都镇辰南村的蔡四雄是“农夫—农工—农商”角色成功转换者之一。从1986年移民过来的蔡四雄在村里分得了一块地,但传统的农夫生活让他不甘于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

  几年后,他到上海等地打工,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已经成为工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但找不到归宿感的他一直在等待回乡创业的机会。

  2013年,机会来了。他加入了设在市职教中心的“农村残疾人创业提升培训与帮扶”项目。免学费、免生活费、给予误工补贴、给予项目补助,这“两免两补”让身为残疾人的蔡四雄顿感创业的温暖。

  要培育一人,带动一方,蔡四雄决定从乡亲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事着手:流转了120亩田地、用水葫芦养虾。在村民的眼中,水葫芦只是用来喂猪,没想到现在却成了鱼、虾的好食物,这彻底打破了村民们的旧观念,跟着蔡四雄学起了养虾。如今,市、镇两级因势引导,用好用活蔡四雄这个人才,将其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带头人来对待。

  从中找到了创业成就感的蔡四雄也干劲十足,和村民们谋划着盘活荒地资源、扩大土地流转,筹建稻田公园和蔬菜基地,将辰南村打造成资兴最佳乡村休闲基地和湖南小龙虾优质食材基地。

  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朝“15个部门管不好一个劳动力培训”的弊病开刀,整合部门、资金,简化程序、手续,由分到统、由繁到简,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运作机制。

  “教育杂、培育散,就业难,出路少。”职业教育走到今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和市场脱轨。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在今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市场引导”置身于“基本原则”的第一位,足见以市场为导向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

  以市场为导向,其核心自然要培育以市场需求、主导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然而,以资兴为例,曾经较长时间,15个部门却培养不出企业所需的实用人才。

  “15个部门管不好一个劳动力培训”的背后,隐藏着政出多门的权力格局和难以割舍的部门利益。陈荣伟深刻认识到,劳动力要出生产力,政府就要“革自己的命”,整合部门、资金,简化程序、手续,由分到统、由繁到简,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运作机制。

  改革要从自身开刀!资兴市委副书记邓建中说,改革就是要主动将部门利益最小化,将群众利益最大化。资兴决定首先要整治技能培训政出多门的弊病。据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办公室主任徐仲潮介绍,资兴原来有培训任务的部门多达15个,劳动、人事、农业、教育、科技、工会、残联等部门都有培训职能。这样一来,很多部门培训群体是重复交叉的,培训资金分散,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为此,资兴市顶着一些部门的压力,突破性地整合这15个部门的人、财、物资源,设立专门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培训基地、培训计划、劳务信息、资金管理、考核考评”;组建职教中心,明确市职业中专在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不顺问题,形成大职教格局。

  整合了部门、资金,简化了程序、手续,原来审批的15个章变成了一个章,劳动力培训集中由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整合以来,对部门来说,不仅没有减掉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反而激发了部门干事谋事的创造性。“以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跑上面‘办证件’,现在我们的重点工作是到村组‘办产业’。”资兴市残联理事长瞿文平对这一前一后的变化大发感慨。

  波水乡党委书记李飞桥认为,由分到统、由繁到简的部门改革,让农民兄弟省去了“办事跑断腿”的烦恼,经过培训“富了脑袋”的新农民将精力集中到发展农业产业上来。肖伟和何爱国都是波水乡的农民,在波水乡产业办的引导下,两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坪木村的肖伟一改别人习惯于浊水养甲鱼的养殖法,运用生态养殖的办法,干起了“清水养甲鱼”;而同样是养殖,何爱国也动了脑筋,小鲫鱼一般生长在较清的淡水中,他反而利用稻田养起了特种禾花鱼,兴起了“浊水养鲫鱼”。

  养殖“由浊到清”、“由清到浊”,一个字的变化凸显了培养工程“富了脑袋”。“富了脑袋”的波水新农民打起了“山泉”的主意,致力于“泉心泉意发展泉产业”,形成波水原生态冷水米、生态甲鱼、生态禾花鱼等系列农产品品牌,促使农户增收“富了口袋”。

  培训创新——以创业为方向打破“800万职校学生进工厂”的怪圈,让普通农民、职校学生在内的劳动力实现“苦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务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使大众和草根创业成为改革最大的红利。

  “800万职校学生进了工厂。”当许多地方还在陷入职教培训、就业单一的窘境中,资兴从2012年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起,就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怪圈。

  “让农民和农民工有就业能创业!”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就提出了这样的期盼。

  陈荣伟说,这样的“顶层设计”为资兴改革职教培训模式找到了方向,但要落地,就必须要靠基层大胆实践。

  因此,资兴从谋划“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起就着眼发展之计、未来之需,让普通农民、职校学生这样的劳动力实现“苦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务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使大众和草根创业成为改革最大的红利。

  陈荣伟的把脉正切中了资兴的现实。根据2012年资兴市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统计,全市81686户,劳动力195286人,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不足1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4321人,占总适龄劳动力的74%。这些人群大部分文化程度低、接受劳动技能培训比例低。

  这样的“双低”现象,倒逼着谋求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资兴进行劳动力职教培训模式的改革。资兴决定在“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中,以创业为方向,结合“创业就业、园区发展、产业转型、劳动力转移、下岗再就业、主导产业提质升级”等6大需求,创新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校企合作、校院合作、订单培训、车间实习、基地实践、异地办班”等模式,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确保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随着培养工程的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逐步提升成“一户一产业能人”,更多的劳动力具备了创业创富的本领。因此,资兴因势利导,今年决定在在“三湘四水·东江湖”旅游文化街打造创业一条街,形成创业的示范效应。资兴市市长贺遵庆说,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和帮助一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吸纳和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资兴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先期扶持100个以上创业实体,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

  在东江湖边长大的蒋江苗2007年在北京学了汽车应用技术后进厂打工,发现“打工易融城难”,决定离京回乡创业。2012年,到资兴后他又回到了学校,参加了农家游经营与管理培训班,学到了技术,懂得了经营管理,并获得了创业无息贷款。2012年5月,他在白廊乡白廊村创办友平果园生态休闲农村,如今,农庄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带动30余户百余农民创业就业、兴办乡村旅游。

  和蒋江苗“从工厂到田间”的创业路径不一样,东江街道粟脚村的王智辉选择了“从田间到工厂”。王智辉以前在流水线上做普工,2007年回乡在农村当帮工,从普工到劳工,10几年的劳力透支让他无法“三十而立”。“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改变了他的人生,经过钳工专业技能培训后,他进厂做了一名专业技术工人,并完成两项技改,极大地提升了运转效率。如今,他谋划着自己创业,创办一个“技工班”,专门帮助工厂提升技改。

  3年来,通过培养工程的带动,带来了双重收获。资兴市副市长蒋乐江说,一方面既让农民获得了出彩的机会,增加了农民公平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权利,增强农民在社会中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增强了农民的品牌意识,东江鱼、东江茶、东江果、东江油茶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农业产业转型实现了新跨越。

  “让每个农民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个产业都有升级的平台,让每个城市都有创新的空间。”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评价说,“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正以这样的魅力带来了改革创新的无限潜力。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