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养老资源如何用在“刀刃”上


时间:2014-10-05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

一面是床位总量缺口大,一面是已有床位利用率不高 

  养老资源如何用在“刀刃”上 

  朱女士为年近九旬的母亲到市中心一家社会福利院报名,排队近3年也没有轮到入住,感到无望的她,最近把老人送进位于嘉定区的民办养老院,前后一个月就办妥了手续。

  

  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像朱女士那样选择。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养老要就近,最好是公办”。于是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养老床位总量面临很大缺口,一方面是现有床位并未100%利用; 一方面是中心城区、公办机构一床难求,一方面是郊区、民办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在上海,养老资源“冷热不均”,折射资源分配之惑。

  事实上,选择心态只是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如何盘整已有资源,让本已紧张的养老机构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找寻破解之道,需要从多方着手。

  “公热民冷”

  满员,几乎是中心城区各家公办养老院的常态。市中心面积最小区静安,7.62平方公里范围里的数家养老机构均已“超员”,添置一张养老床位的平均成本高达55万元以上,目前正从改造小宾馆入手“见缝插针”增加养老床位。

  在黄浦区豫园街道、外滩街道等老城区,每个街道的养老床位大多都在100张以内,早已没有空位;闵行、普陀等区级公办养老院,收费低廉、氛围温馨,等待入住的老人排到10年甚至30年后。

  但公办养老院的一床难求背后,却是养老床位总体冷热不均的尴尬。在虹口区,现有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比重不足2%,但养老机构入住率却仅有80%。换言之,即便床位已经颇为紧张,仍有床位被空置。

  在市郊空置现象更为严重。几年前,企业家老刘在松江区找到一所闲置的卫生院,投资600多万元改造,建成拥有300个床位的养老院,还拿到一笔政府扶持资金。但养老院开业后一年多,入住老人还不到100名,七成床位闲置着。

  公办养老机构的超高“性价比”,是导致“公热民冷”的一大因素。早先由于政府大量补贴,公办养老机构大多硬件设施一流,价格水平则明显低于民办。郊区的民办机构则更具劣势——记者采访许多老人家庭发现,交通不便并不是唯一问题。许多养老院并未与医保挂钩,老人经济负担较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很难令子女放心。

  更关键因素在于资质。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副会长、闵行区社会福利院院长陈方分析,对“9073”养老布局中的“3”,既表示需提供占老年人口3%的床位,也意味着有3%的老人具有入住养老机构的刚性需求——需要依靠养老机构照料护理,甚至需要全护理服务。但现实中,两个“3%”之间并不吻合——能为3%的刚需提供服务的机构床位,或许只有1.5%。

  陈方介绍,与一些成熟的公办机构相比,大量民营机构难以承受医养结合的成本,很少设有全护理床位。上海医院协会顾问金其林说,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中75%有两种以上疾病,但缺乏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老人根本不敢入住。同时,出于风险控制和成本考虑,许多养老机构也只愿接收健康老人,对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则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一些机构的床位就开始空缺,而真正需要入住的老人,则可能迟迟徘徊于养老机构门外。  

一面是床位总量缺口大,一面是已有床位利用率不高 

  养老资源如何用在“刀刃”上 

  朱女士为年近九旬的母亲到市中心一家社会福利院报名,排队近3年也没有轮到入住,感到无望的她,最近把老人送进位于嘉定区的民办养老院,前后一个月就办妥了手续。

  

  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像朱女士那样选择。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养老要就近,最好是公办”。于是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养老床位总量面临很大缺口,一方面是现有床位并未100%利用; 一方面是中心城区、公办机构一床难求,一方面是郊区、民办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在上海,养老资源“冷热不均”,折射资源分配之惑。

  事实上,选择心态只是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如何盘整已有资源,让本已紧张的养老机构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找寻破解之道,需要从多方着手。

  “公热民冷”

  满员,几乎是中心城区各家公办养老院的常态。市中心面积最小区静安,7.62平方公里范围里的数家养老机构均已“超员”,添置一张养老床位的平均成本高达55万元以上,目前正从改造小宾馆入手“见缝插针”增加养老床位。

  在黄浦区豫园街道、外滩街道等老城区,每个街道的养老床位大多都在100张以内,早已没有空位;闵行、普陀等区级公办养老院,收费低廉、氛围温馨,等待入住的老人排到10年甚至30年后。

  但公办养老院的一床难求背后,却是养老床位总体冷热不均的尴尬。在虹口区,现有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比重不足2%,但养老机构入住率却仅有80%。换言之,即便床位已经颇为紧张,仍有床位被空置。

  在市郊空置现象更为严重。几年前,企业家老刘在松江区找到一所闲置的卫生院,投资600多万元改造,建成拥有300个床位的养老院,还拿到一笔政府扶持资金。但养老院开业后一年多,入住老人还不到100名,七成床位闲置着。

  公办养老机构的超高“性价比”,是导致“公热民冷”的一大因素。早先由于政府大量补贴,公办养老机构大多硬件设施一流,价格水平则明显低于民办。郊区的民办机构则更具劣势——记者采访许多老人家庭发现,交通不便并不是唯一问题。许多养老院并未与医保挂钩,老人经济负担较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很难令子女放心。

  更关键因素在于资质。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副会长、闵行区社会福利院院长陈方分析,对“9073”养老布局中的“3”,既表示需提供占老年人口3%的床位,也意味着有3%的老人具有入住养老机构的刚性需求——需要依靠养老机构照料护理,甚至需要全护理服务。但现实中,两个“3%”之间并不吻合——能为3%的刚需提供服务的机构床位,或许只有1.5%。

  陈方介绍,与一些成熟的公办机构相比,大量民营机构难以承受医养结合的成本,很少设有全护理床位。上海医院协会顾问金其林说,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中75%有两种以上疾病,但缺乏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老人根本不敢入住。同时,出于风险控制和成本考虑,许多养老机构也只愿接收健康老人,对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则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一些机构的床位就开始空缺,而真正需要入住的老人,则可能迟迟徘徊于养老机构门外。     

瞿阿婆的邻居、经济条件不错的赵阿婆,家里请了住家保姆,但她同样也是志愿者和居委会的重点照料对象,隔三差五有人敲门,看看她好不好。这样的服务,令赵阿婆远在日本的儿子很放心。儿子高先生说,他所在日本横滨的社区养老模式值得借鉴,当地的新城把老人专用住宅、养老公寓镶嵌在普通住宅群里。老人专用住宅是指将普通住宅进行适老化设计,包括增加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需求、考虑护理人员陪住等。“日本政府鼓励老人在家里养老、鼓励子女照顾老人,增强社区为老设施建设,一些保险产品和社会保障法律都把‘家庭赡养’作为一个前提条件,这些理念很有前瞻性。”

  一些老龄化进程迅速的中心城区民政部门负责人觉得,家庭和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提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养老机构的压力。目前,许多区县正在丰富“居家养老”服务产品、实施“适老型社区”改造计划,利用多种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比如,鼓励便利店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鼓励饭店开设老年人食堂并提供外卖服务,鼓励社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为老年人提供送药、打针、护理等服务。

  对此,许多社区工作者建议,发挥“养老院养老”的辅助作用,并不是取代养老院,而是应“分流”养老机构床位需求。让那些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在家照料确有困难的老年人送进养老院,同时,把那些“可以在家居住”的老人留在家里,减轻养老机构压力的同时,让老人得到更好照顾。本报记者 栾吟之 朱珉迕

 

 


来源:解放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