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青海草原,草美水丰,生机处处,这是一年中草原最美的时节。
青海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生态屏障,是亚洲重要的河源区,是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青海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其生态功能在全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地位。
特殊的地域条件赋予了青海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给欠发达的青海出了道难题。发展是大势所趋,青海的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却难以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需求。如何寻找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青海进行了多年的探索。
如今,束缚青海畜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绳索已经解开,摆在青海面前的这条路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宽敞。
人与自然、人与人实现和谐相处——
生态畜牧业破解草原“人、草、畜”矛盾
每一片草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草、畜就是这个生态系统良性运行最重要的维系者,一旦人、草、畜中间出现问题,必然会造成生态系统运行的紊乱,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为了挖掘草原最大的产出效益,以致牲畜数量膨胀,草畜矛盾突出,进而导致草原退化、恶化、沙化,使草原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牧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牧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草地资源已无法承载牧民持续扩大的物质需求。目前青海省牧业人口已达80.53万人,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近40%,人均占有可利用草场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一。为满足物质需求,大部分牧民将帐篷前牛羊的多少作为唯一的富裕标准,致使牧区超载过牧现象严重,加剧了草地生态恶化,青海牧区的发展被“人、草、畜”的矛盾这个恶性怪圈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梅陇村,记者见到了一年四季在草原上游牧的藏族兄弟春生才让。聊起这些年牧区的变化,春生才让告诉记者,他也在思考,能走上富裕之路关键是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这让牧区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就是草原生态变得越来越好了。
梅陇村是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建设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最早取得成功的地方,当地牧民们探索出的“梅陇模式”早已成为青海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样板。
回忆起五六年前的情形,春生才让感慨颇多,村里的牛羊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多了起来,因为在牧民的心中,牛羊代表着财富,越多越好。令人忧心的是,村里的草场早就显得不堪重负,退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村里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在实行轮牧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牛羊的数量不减少、放牧的方式不改变,草场的压力就无法缓解,生态就会变得脆弱。
真正的变化,缘于2008年青海省正式提出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梅陇村抓住时机,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将全村牛羊作价入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优化畜群结构加快出栏速度,合理配置草场资源,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斩断了“人、草、畜”矛盾的根。
梅陇村的变化只是青海省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带给牧区变化的一个缩影。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红旗村,村里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草场、牲畜、劳动力入股的方式,整合草场103万多亩、牲畜7835头只,转变以往一家一户粗放的放牧方式,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实现了草场的优化与合理利用,草场载畜压力大大降低。
“不可小看优化草场的作用,这是既实现发展又保护草原的最有效办法。村里的草场整合起来,实现统一经营,就能让过载过牧的草原实现草畜平衡或者休牧,这样,草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红旗村合作社理事长旦争才仁说。
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认为,草地生态畜牧业这种探索,是青海深化牧区改革,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成果。它解决了草原牧区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人、草、畜”三者之间的矛盾,遏制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青海牧区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生态文明理念在草原牧区逐渐深入人心——
并不是牛多羊多就赚得多,也不是把草原吃光啃尽才能富裕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最先让草原牧民群众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传统的放牧经营方式,被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经营组织取代,作价入股、规模经营、集约发展,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给牧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益。牧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草原上骑马的少了,开小汽车的多了……
这些变化的背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影响着草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纳尔宗村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个典型的牧业村。干了20多年村支书的洛桑旦杰老人前几年就退居二线,不过一说起草原的变化,他总是有满满的劲儿和说不完的话。生态文明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洛桑旦杰也并不十分清楚,但他明白就是要保护好草原。
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只有149口人,现在人口多了,分户也多了,为了满足生活,村里就开始扩大牛羊的数量,增加收入。但是大家没有进一步去想,村里的草场大小并不会变,牛羊多了对草的需求量就大了,带给草原的最终只会是压力和破坏。
出路何在?村里决定组建起织合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始转变经营方式,每家每户的草场以股份的形式入进了合作社,牛羊也进行了品种优化,并以“以草定畜”的方式进行放牧。
村里的牧民群众终于从半信半疑变成了真正认可:原来并不是牛多羊多就赚得多,也不是把草原吃光啃尽才能富裕,把草原保护好才能赚大钱,才能有大发展。
博纳才让多杰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阿隆村的一名驻村干部。阿隆村这几年的变化,他都如数家珍。让他感受更深的是牧民们不断提高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
博纳才让多杰说:“刚开始推行合作社,进行草场流转整合,牛羊分群饲养的时候,牧民们都很难理解,省里州里县里的干部们费了不少劲儿,才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几年下来,村里的牧民群众经常跟他聊,夸赞这种方式好,钱一分没少挣,关键是草原变得越来越美了。”
自全省提出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至今,6年的时间里,青海牧区草原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省草原监理站监测,2013年天然草场产草量达到平均每亩178.5公斤,比2011年增加19.4公斤,提高12.19%。按照青海天然草原5.47亩计算,2013年增产出的草量可以供给近2000个羊单位一年的需求。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守牢生态屏障门把准牧区发展脉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每年向中下游输水629亿立方米,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拥有天然草地面积达5.47亿亩,覆盖青海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保水固土主要依赖于天然草地,因此,草原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青海生态环境的好坏,更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7月底,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青海牧区调研时强调,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牧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职责,在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决策部署。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郝鹏多次强调,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生态建设,为群众创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青海既要肩负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责任,又要经济发展富民强省,就必须寻找一条深化兼容保护与发展之路。
青海的生态保护关键在牧区,核心在草原,实现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草原的有效保护,就牢牢把准了牧区经济发展的脉搏,也就牢牢守住了生态屏障这扇大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让这一目标实现了大步跨越,青海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蓝图也越发清晰。
除此之外,国家还出台多项政策重点支持青海省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退牧还草等重大工程,其核心就是要建立起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其实质就是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
张黄元说,青海是立足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多年来的探索与创新,牧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看得见的生态与经济效益,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深化牧区改革找到了方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找到了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