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0余户农民搬出大山,村民从“忧居”变“宜居”。山西壶关为根本解决偏远山区脱贫问题,坚持不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3年时间,1.17万人告别大山走上致富之路。
政策扶持到位,让农民搬得起
壶关县位于太行山南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6万农业人口,其中贫困人口有11.6万。守在大山里,群众脱不了贫,怎么办?
壶关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全面启动山庄窝铺特困村整体搬迁工程。
移民搬迁,钱从哪来?以财政补助为导向,群众投入为主体,相关部门多渠道整合资金,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负担。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相结合,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了农民搬迁的积极性。
“政府补贴了4.2万元,自家花了11万元,就住上了207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集店乡岭东村村民关孝李说,跟原来在山里比,生活变化翻天覆地,自来水、柏油路、卫生所、超市,“咱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移民搬迁不搞一刀切,壶关县采取“六种模式”,让每户移民都能搬得起。黄山乡牛盆村的特困户李孝有说:“做梦都想不到,没掏一分钱就住上两间42平方米的平房。”在全县各个搬迁村,像李孝有一样的“特殊搬迁户”还有很多。
搬迁与产业扶贫同步,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有保障”,这是壶关县给移民搬迁定的“硬杠杠”。
店上镇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把移民搬迁项目纳入进来。目前,可容纳300余户的安置区一期工程正在建设。同时,与之相配套的产业带动项目——蔬菜育苗基地、旱地西红柿深加工项目以及8000余亩蔬菜大棚也在建设实施。店上镇党委书记闫志斌说:“只有把就业、教育、医疗等统筹好,让移民群众看到发展的希望,才能真正搬得出,留得住。”
壶关县坚持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项目同步实施,从大山里搬出的农民有的安置在工业园区周边,有的安置在旅游区邻近村庄,有的安置在城镇附近,有的安置在中心村,移民群众家家有活干有钱赚。
在紫团生态产业园区,从石坡乡移民过来的元建风正在大棚里采摘蘑菇,她一脸自豪地说:“现在一个月下来能挣2400多元,家里的农活还能抽空打点,丈夫也在外打工,比住在山沟沟里时强多了。”
“瞄准脱贫‘靶点’,依托产业开发,壶关县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县扶贫办主任程晓斌说。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