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七夕民俗演变折射中国社会变迁


时间:2014-08-02  来源:新华网 点击:

 原标题:七夕民俗演变折射中国社会变迁

    新华网西宁7月31日电(记者 庞书纬)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临近,青海省西宁市的23岁青年王彬,早在一周前,就在为节日晚餐操心了。

    “七夕节可是‘中国情人节’呀,总要和女朋友一起吃顿‘烛光晚餐’吧。”王彬说。

    七夕节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成形。相传织女是天宫中的仙女,善于织布,与人间男子牛郎相爱结合,并育有一对儿女。然而根据天宫规矩,神仙不能与凡人结合,两人最终被强行拆散,一家人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一条由喜鹊搭成的“鹊桥”上相逢。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说,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七夕节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最初的历史记述往往突出织女、牛郎被迫分离的凄苦。后来,则越来越强调全家团圆的情节。农历七月七日,在民间也由原先的“凶日”,逐渐成为“吉日”。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教授张勃说,七夕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女性为中心。在中国农历七月七日(或七月六日)夜间,未婚女子往往聚在一起,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心灵手巧,因此七夕节也叫“乞巧节”。

    “特别是在大户人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七夕节为女性之间的交往创造了条件。”张勃说。

    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七夕节也是当地群众期盼阖家团圆的重要节日。

    专家表示,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七夕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曾一度式微。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增强,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不仅被“激活”,而且越来越受到青年一代的欢迎。

    2006年,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关注的是,对当下青年男女而言,除传统的“乞巧”等习俗外,七夕节越来越成为谈情说爱、互诉衷肠的节日,并被不少人称为“中国情人节”。玫瑰、红酒、烛光晚宴等,渐渐成为七夕节中经常出现的元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陶文昭曾表示,节日习俗的演变,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的变迁。特别是随着80后、90后一代异地就业率的居高不下以及大城市婚恋成本的升高,青年男女婚恋难度增大,因此许多节日都出现了“情人节化”的趋势。七夕节因其原有传说中就有“鹊桥相会”的情节,更容易被赋予“中国情人节”的色彩。

    除此之外,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成为七夕节逐渐“情人节化”的重要推手。记者在网上输入“七夕网络购物”的检索词,相关词条超过400万条,某知名购物网站更是推出一档名为“爱你一整年”的鲜花网购活动,并搭配出售多个款式的情侣戒指。

    专家表示,继承传统文化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现代人应当在继承的同时,发掘、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节日仪式与民俗,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传统节日的内涵,要不断地继承和丰富。否则节日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其生命力也就难以长期保持了。”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胡芳说。

 

    (文章来源:新华网)


来源:新华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