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18日讯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共上饶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上饶旅游大讲堂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讨会”近日举行。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做了主题为“从美丽乡村到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主题讲座。
戴斌认为,美丽的风景是旅游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但是旅游不仅是看风景,风景之上是生活。事实上,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的总和。注重居民与游客共享生活空间的营造,才能够保证旅游消费的良性运行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受入境旅游为代表的早期旅游发展实践的影响,我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认知,主要是景区景点、历史街区、古村、古镇、古城等特定的地理空间,以及酒店、餐馆、购物商店、文娱表演等接待场所。当代旅游发展实践和业态创新正在颠覆传统的看法:城市和乡村目的地首先是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而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游客以自组织的形式进入目的地以后,他们愿意并将很快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中去,餐饮、商业、文化娱乐等商业服务主体,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安、司法、行业监管等公共管理主体,必须同时考虑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共同需要。用我们熟悉的政策语言来讲,发展旅游既是满足游客到访的需要,也是发展本地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从更为宏观的视野去思考旅游,就不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区协调推进的系统工程。
从上饶的实践来看,不断提高旅游在政府序列中的战略摆位,配置得力的干部和人才资源,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培育和深厚旅游发展的氛围,是旅游从起步到腾飞的必然要求。对于上饶这样资源等本地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和市场主体欠发达的地区来说,离开政府的主导,我看“后发优势”很难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
散客化和年轻化的市场趋势,要求在共享生活空间的营造上更加注重现代、时尚、流行等元素的综合考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旅行社组织和接待的客源大约占国内旅游市场的4%左右。这里面有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科技进步的因素,有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追求自主、自助的价值观演化的因素,也有“中国梦、旅游梦”的时代因素,总之是旅游发展的全新时代到来了。散客的市场抓不住,就抓不住旅游的未来。散客具备包容、自由和共享等思维共性,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依赖性更大,而且散客更加推崇“说走就走”的时尚化生活方式,当游客冲着差异化的景观来到这里,发现生活起来处处都是别扭,那么“说走就走”可能就真的是“说走就走”了,而且,走了可能就不会再来了。对未来一个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无论是创意旅游吸引物的创造者,还是客源市场的主体,尤其是散客的主体,年轻人尤其是80后和90后,都是不可或缺甚至是不得不仰仗的群体。现代、时尚、流行,是年轻人所关注的,也是最能与之形成共鸣的。上饶的旅游发展要考量年轻人对于现代时尚、甚至是后现代元素的追求,将生态环境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一并融入到共享包容的生活中去。
关于共享生活空间的营造,国内不少地方尤其是城市旅游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发达地区把原来面向市民的公共资源和商业体系向游客开放,比如杭州的“免费西湖模式”,比如成都、南京等地城市公园的开敞式改造,将绿色还给市民,将品质分享给游客。欠发达地区则开始探索面向游客的A级景区、主题公园、文化娱乐场所向市民开放,通过旅游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比如桂林引入万达城项目,比如丽江、黄山的“游客消费带动本地休闲”模式。旅游与城市发展的相互融合为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全新开放格局和创新动力,进而使得我们与世界文明的对话有了现实的可能。正是基于城市演化的理解,1933年的《雅典宪章》将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界定为现代城市的四大功能。伴随着生产力、规划理念、污染、遗产保护等对城市的综合影响,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提出,城市应该更加突出生存空间的宜人化。城市发展理论的演化,尤其是关于“游憩”和“更加宜人化”的表述,与其说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界定,不如说是城市发展中“不游憩”、“不宜人化”问题的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旅游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
回到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中的传统民居及其不可分离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游客特别是来自于城市游客基础性的需求动机,但是要他们完全隔离城市生活中业已养成的现代生活习惯,过上没有商业、没有公共服务、没有电话、没有wifi、洗澡不方便、甚至在遇到人身安全问题时没有救护保障的生活,我看也不现实。这种需求不能说没有,但只是极少数人的极端追求,就像《甲方乙方》中想要过全封闭农村生活的大款,曾经的豪言壮语,到最后依然抵不住对全村土鸡的馋涎。这次到婺源,我很惊喜再次感受美丽生态的同时,也看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努力:名闻天下的江湾经由制度创新、社会管理和居民的参与,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共享的难题;篁岭模式则在充分保障村民利益的基础上,探索了传统生活体验、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农村等业态开发;新型观光旅游项目的精品化开发等,必将再次引领全国乡村旅游的新方向。
我们还要密切关注并应对高铁对区域旅游的影响。截止2013年,我国高铁总营业里程达1.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均居全球第一。2013年,高铁发送旅客占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的25%。高铁体系的不断完善,将通过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范围、提高旅游者的认知距离、改善旅游线路的便捷程度等方面,对旅游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上饶也正在迎来高铁旅游的战略机遇期,杭南长(杭州-南昌-长沙)高铁计划于2014年7月1日开始联调联试,并于年底正式开通。合福(合肥-福州)高铁将于2015年联调联试,目前铁轨铺设工程已全面完成。随着上述两条高铁线路的陆续通车,江西上饶——这个自古就有“八方通衢”之称的城市即将成为“中国唯一的高铁十字交会地级市”。按照30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高铁开通后,杭州、南昌、福州1小时直达上饶,合肥1.5小时直达上饶。上饶与上述城市将进入“同城化时代”和“一小时生活圈”,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上饶的客源市场腹地,对区域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前高铁时代,高客流产出区域的出行半径小、时间成本大、便捷程度低,旅游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引流”,着眼点在外部,并着力优化外部交通和跨区域进行市场推广。而后高铁时间,旅游发展的工作重点将是“截流”,着眼点在目的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商业接待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升,特别是更加注重特色吸引物的创造和共享生活空间的营造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