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民摄影文化现象”在国内摄影界异军突起、势头强劲。在最近公布的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获选作品中,吉林省农民摄影爱好者一举夺得4项铜奖、9个优秀奖。特别是吉林市农民摄影人就获得3项铜奖和8个优秀奖,《中国艺术报》发表的文章《在土地中生长的摄影故事》中写道:“如此殊荣,在全国是独一份”,并称其为“吉林省吉林市农民摄影文化现象”。
“吉林农民摄影文化现象”的出现,是火热进行的吉林省农民文化活动月结出的硕果,是省摄影家协会为农民摄影家“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心血结晶,是积极响应省委宣传部号召,把文化“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所开展的“农民摄影实验”活动形成的独有的吉林摄影特色。
为农民摄影家“服务最后一公里”
“吉林农民摄影文化现象”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自2010年起,吉林大地就出现了几支爱好摄影的农民群体。但吉林农民摄影并非一帆风顺,真正明确拍摄方向是在2013年夏天。这一年,在认真研究落实农民文化活动月的方案时,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农民服好务,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风貌?怎样更好地发挥培训、评选、研讨、展演、展览的更大功效?为此,省摄影家协会适时开展了“吉林农民摄影实验”和农民摄影研讨会。根据研讨会的方针,最终确定了为农民摄影事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帮农民摄影家走出了“拍大片”的思想误区。省摄影家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摄影志愿者工作手册》,请摄影志愿者以服务精神和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去帮助农民摄影,并对农民摄影实验活动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
蛟河市的农民摄影爱好者群体是吉林省农民摄影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在黑土地上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农民,都痴迷于摄影。2012年,省摄影家协会和吉林市摄影家协会帮助他们成立了东北首个农民摄影家协会,又在蛟河市靠山屯建立了农民摄影基地,送书籍、送器材,组织城里的摄影家互动,让基地成为农民摄影人讨论创作、展示作品、交流信息的地方。省摄影家协会还多次组织城里摄影人捐款,为农民朋友来省城参加活动解决交通费;还组织知名摄影家和学者深入农村开展“接地气”、现场作品讲评和专题辅导,一对一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还定期组织县级农民摄影巡回展,让农民摄影人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
2011年前后,吉林农民摄影人中出现了“赶时髦、追花哨、拍大片”的倾向。在2013年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上,吉林农民摄影人投送了一批自认为无可挑剔的“大片儿”,没料想,除了一名农民的儿子无意中拍摄的一张照片获得优秀奖,其余颗粒无收。一些人开始心灰意冷,对摄影创作产生了困惑。在这种情况下,省、吉林市摄影家协会组织农民摄影家来长春观摩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作品展,并组织他们参加“朴素与真实”——农民摄影主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他们听到了许多直言不讳的批评:“拍大片”其实是泥潭,毁掉了原汁原味的农民摄影作品……农民摄影家猛然醒悟。之后,他们认真调整拍摄风格,终于在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中喜获丰收。
让农民和志愿者成为“摄影实验”双主角
对于农民摄影事业来说,仅有几位农民摄影发烧友是远远不够的。省摄影家协会自2013年夏天开展了“农民摄影实验”,让更多农民有机会成为摄影爱好者。这项活动不仅受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关注,还得到了来吉林考察的中国志愿者协会的肯定。
2013年8月,吉林省首届农民摄影作品展成功举办,今年8月还将在吉林省农民文化活动节期间举办第二届吉林省农民摄影作品展。每一幅农民摄影作品都离不开志愿者的默默帮助,是他们深入村屯,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农民们使用数码相机,培养农民的摄影兴趣,使广大农民充分发挥本乡本土的特长,拍出了许多摄影佳作——农民和志愿者成为“摄影实验”中一隐一现的双主角。
一年多时间,省摄影家协会自筹资金数万元,购买了40余台数码相机以及存储卡等配件,让摄影志愿者将它们轮流带到各县乡的实验村落,送到农民手中。省摄影家协会还鼓励农民用手机拍摄。《关于组建吉林省摄影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的倡议》在网上发布后,立刻得到全省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热烈响应。现在,全省已有590多名摄影志愿者,形成30多支服务小队,覆盖了吉林、长春、白城、延边、通化、辽源、四平等全省各个地区。每一支摄影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深入乡村进行指导活动的场面,都通过关东摄影网以发帖的形式公布出来,形成实时直播效果。2013年首届吉林省农民摄影展征集到农民摄影作品550多件,展现了火热的农村生活——有农村娃、有笨鸡、大鹅,还有乡村的文化生活……目前,今年的农民摄影作品展正在作品征集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摄影家正在体验着摄影带给他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