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农业专家二十五年“接力”:粮丰民富增良田


时间:2012-06-21  来源:新华网 点击:

  

 

  农技专家赵国臣(左)在帮助嘎什根乡嘎什根村村民胡国学(右)看秧苗(6月13日摄)。新华网记者 马曹冉 摄

  新华网吉林频道6月13日电(记者齐海山、马曹冉)位于吉林省西部干旱、盐碱地区的镇赉县嘎什根乡,经过吉林省农科院科技人员25年的不断努力,全乡盐碱地逐渐变成生机盎然的水田,嘎什根乡也从镇赉县最贫困的乡变成了最富裕的乡。

  过去的嘎什根乡是十年九涝,土地盐碱化严重,“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是这个乡的真实写照。当地传统作物主要是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每年收成都很差。“那些年日子是真难过啊,一场大雨下来,一年的收成就没了。多亏吉林省农科院专家给俺们引进了水稻,救活了大家啊!”当年的副乡长、63岁的李淑琴说。

  在盐碱地种水稻?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本来种什么都长不好的土地种水稻岂不是收成更差。嘎什根乡嘎什根村的胡国学当年就是一个最坚决的反对种稻者。因为在专家引进耐碱水稻品种之前,胡国学也尝试过种稻,结果收成很差甚至还不如种玉米。

  为了让农民看到碱地种稻的优势,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在当地建立了育种基地,种植试验田。一年后,试验田的水稻获得大丰收,胡国学动了心,于是主动要求专家们帮助自己种水稻。“我现在种了两垧(公顷)水田,吃喝现在啥都不愁。”胡国学笑着说。

  “嘎什根”在蒙古族语中是“一家人”的意思,在这里科研人员真的和村民亲如一家。科研人员和农民吃住都在一起,手把手传授水稻种植技术。有的村子甚至专门找人在村口值班,只要技术员来了就会提前通知大家,全村老小像过年一样把技术员团团围住,争着问问题,抢着把技术员往家里领。

  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时候技术员都来不及走村民家大门,经常翻墙从一家到另外一家。“到后来,我再翻墙时村民养的狗都不叫了!”当年的技术员、55岁的郭晞明笑着说。


  

 

  农技专家乘坐村民的拖拉机下地查看(6月13日摄)。 新华网记者 马曹冉 摄

  25年的努力,嘎什根乡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全乡1.7万公顷的土地中已有1.5万公顷是水田,年产水稻15万吨,大型米业加工厂就有7家。近两年又成功实现超级稻的推广种植,使全乡水田单产平均提高了2吨。嘎什根乡党委书记姜永平说:“过去这里的小伙子娶媳妇是老大难问题,现在不再发愁了,有的年轻人结婚除了要买房买轿车,还能送给姑娘家一大笔彩礼呢。”

  在嘎什根乡的带动下,镇赉县开始在全县推广种植水稻,从而也掀起了整个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种稻的高潮。科技下乡、科技种田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同时,也为吉林省粮食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真是感谢省农科院专家呀,是他们给嘎什根农民带来了科技,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这是噶什根乡干部群众的心声。

  25年的时间,农科院专家换了又换,但是科研推广的基地就像“接力棒”,在新老专家的手里一直传递着,新品种、新技术、新规范不断把产量推高、把农民腰包填满。吉林省农科院现任水稻所所长赵国臣1988年就在镇赉县嘎什根“蹲点”,每次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就连新婚蜜月也在村里指导生产。赵国臣说:“我们会像老一辈农技人员一样继续扎根在这里,用科技为农民服务,用科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新华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